澳大利亚|
美国传记/剧情/历史电影《血战钢锯岭》
于2016年上映
由梅尔·吉布森导演
罗伯特·施恩坎 安德鲁·奈特编剧
影片讲述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
讲述基于良知而拒绝持枪上阵的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
赤手空拳闯入枪林弹雨
只身勇救75名战友生命的故事
从威廉·华莱士的“Freedom”(《勇敢的心》)到耶稣的“Sacrifice”(《基督受难记》)
信仰构成了梅尔·吉布森电影中人物形象的灵魂
影片《钢锯岭》中的戴斯蒙德正是以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与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思想为信仰依托
才能在炼狱般的战场中拯救出75条生命
…… 此处隐藏698字 ……
然而梅尔·吉布森却抓住了硫磺岛战役“惨烈”的特征
在有限的成本内打造出了人间炼狱般的“暴力美学”
片中的战争戏极少以纵览全局的宏观视角展现整场战役
而是通过士兵们的局部视角来透视战争的惨烈
战场上士兵们流露出的恐惧、迷茫、镇定等不同情绪通过中、近景镜头逐一传递而出
特写镜头则聚焦于爆炸后四分五裂的残肢、开膛破肚的尸体及子弹射穿身体时喷溅的鲜血等战争暴力画面
震耳欲聋的爆破和持续不断的子弹射击形成了感官上的环绕声效
影片通过对人物心理、视觉冲击、声音特效三位一体的还原
再现出一个真实、血腥的钢锯岭之战
在战争戏的调度上
梅尔·吉布森并没有细究于复杂严谨的军事战术
仅以美、日两军阵地中的突袭与防卫、反扑与撤退为主
这种简单粗暴的正面对决反而更增加了战争戏的残酷性
战争戏中挽歌般低沉雄壮的配乐、阴暗偏冷的画面色调、朦胧雾气的背景烘托、慢镜头摄影的使用
是导演通过音乐、摄影、场面调度等影片外在的风格元素对战场的悲壮气氛进行深度渲染
使观众的情绪更易容入残酷的战争中
影片结尾以纪录影像对戴斯蒙德的致敬
进一步拉近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影片以这位平民英雄的真实事迹为背景
改编出了一篇结构工整、场面宏大、主题紧扣学院派主旋律基调的“奥斯卡满分作文”! 曾因“反犹”言论被好莱坞“封杀”十年的梅尔·吉布森终于以这篇”奥斯卡满分作文”宣告了他的完美回归